开封城里有位声名远扬的包青天,他以铁面无私、公正断案而闻名遐迩。每当提起这位清官,人们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个正义凛然、秉公执法的伟岸形象。作为宋代著名的清官,包青天的传奇故事代代相传,不仅激励了无数人,也感动了无数心灵。
在包青天的身边,始终有一位忠诚无比的红衣护卫守护着他。然而,在包拯去世之后,这位护卫却突然消失无踪。包青天临终前到底对他讲了什么话,竟使得这位护卫一夜之间销声匿迹,成为了一个谜团。
包拯,这位被誉为包青天的清官,以一生清廉正直、断案如神著称,深受民众敬爱。他担任端州知府期间,便赢得了“岁满不持一砚归”的美誉。许多人对这句话的含义并不了解,实际上,这一称号与端州独特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。端州以生产名贵砚台闻名遐迩,这些砚台不仅价格昂贵,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
展开剩余80%宋朝是文化氛围极为浓厚的时代,文人墨客之间赠送毛笔、徽墨、砚台等文房四宝是常事。而端州出产的砚台,就如同现代的奢侈名表,不仅工艺精湛,还代表着身份尊贵。尤其是端州砚作为进贡皇室的贡品,拥有一块和皇室同款的砚台,无疑是极大的荣耀。
然而,砚台的高昂价格也带来了问题。许多地方官为迎合京城达官贵人,强迫百姓制作大量砚台作为“礼物”,从而加重了民众负担。包拯上任后,立即颁布严令,杜绝这种潜规则,并以身作则,连一块端砚都不接受。甚至在调任京城时,家中仍无一砚为凭,这在产砚地居然能做到,实属罕见,也因此他的清廉之名远播朝野。
包拯的清廉只是他众多优点之一,他断案能力同样非凡,堪称宋代的“福尔摩斯”。在担任天长县知县期间,有人来报称牛舌被割,却不知凶手是谁,希望包拯伸张正义。此案看似复杂,但包拯只稍作思考,便设计了巧妙的陷阱——让牛主人将牛宰杀并将肉拿到集市出售,以此引诱嫌疑人上钩。
果然,嫌疑人得知后竟举报牛主人违法屠宰耕牛。包拯正是利用这一点,断定割牛舌者必与牛主人有私怨,且无法从中获利,因此很可能会举报真凶。如此,悬案得以迎刃而解,彰显包拯非凡的智慧与断案手法。
说起包拯,离不开他的忠诚护卫——展昭。包拯能屡次查明真相且安全无恙,展昭功不可没。这位红衣护卫不仅武艺高强、为人正直,更被誉为“南侠”,江湖威名赫赫。二人初次相识是在包拯赴京赶考途中,彼此一见如故,曾共饮一杯。未曾料到,数年后展昭竟在包拯危难之时救他于危难之中。
那时,包拯住在金龙寺,遭遇两名恶僧夜袭。文弱书生无力反抗,眼看命悬一线,展昭及时出现,力挽狂澜将包拯救出。包拯感激涕零,自此两人结下深厚情谊。后来,展昭又多次出手相助,如在土龙岗、陈州多次救助包拯。包拯见展昭智勇双全,便多次邀请他入府共事,携手为民解忧。展昭被包拯的真诚所打动,终于答应加盟开封府。
展昭入府后,包拯更将他推荐给宋仁宗。展昭在皇帝面前展示精湛武艺,轻功和袖箭技惊四座,剑法更是令宋仁宗连连称赞。皇帝当场授予他四品带刀侍卫之职,称其为“御猫”,从此展昭成了包拯最得力的护卫,寸步不离地守护着他的安全。多亏了展昭的保护,包拯数度躲过杀身之祸,最终六十四岁因病去世。
包拯去世后,展昭和其他随从却神秘失踪。包拯临终时对展昭究竟说了什么,至今无人得知。但可以推测,包拯一生刚正不阿,破获无数阴谋,树敌甚多。包拯生前,因皇帝的宠信和清誉,敌人不敢轻易对他的护卫下手。可包拯逝世后,这些仇敌再无顾忌,极可能出于报复威胁展昭等人。
为此,包拯临终前应劝展昭远离朝堂,隐姓埋名,避开纷争。毕竟展昭为他立下汗马功劳,能够相识已是人生幸运。包拯逝去,展昭也无需继续守护,应当追求属于自己的宁静生活。两人一生相互扶持,共为百姓伸张正义,是无话不谈的生死之交。包拯希望展昭死后依然平安无事,展昭遂连夜离开开封府,隐居乡野,过上他梦寐以求的自由生活。
包拯作为开封府府尹,一心为民,真正做到了“父母官”的责任。他铁面无私,断案如神,始终牵挂百姓疾苦,多次替无辜百姓主持公道,是名副其实的大善人。据传,包拯上任前,百姓要告状难上加难,需贿赂衙役传话才能递交案件。包拯知情后,立刻废除了这一陋习,允许百姓直接告状,大大节省了银钱,也提升了办案效率。
由此可见,包拯不仅清廉正直,断案明察秋毫,更善于体察民情,关心百姓疾苦。对待下属如兄弟一般,妥善安排后路,正因如此,展昭才能无声无息地远走他乡。包青天的精神品质,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
发布于:天津市